湖南法治報訊(劉建強)農村搞起垃圾分類,整村實現土地流轉,一個村里建起4個法治文化陣地,修路、建公園做到“零征收、零補償”……在湘鄉市泉塘鎮泉塘村,這樣的新鮮事有很多,而最稀奇的是,這些事務都通過村民議事會,用民主的方式來決定。
泉塘村位于湘鄉市區西郊,交通便利,轄區總面積5.5平方公里,下設34個村民小組,現有村民1067戶3103人,其中黨員125人,曾獲“湖南省美麗鄉村示范村”“湘潭市民主法治示范村”等榮譽,最近又摘得了“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”的桂冠。
法治鑄魂
一年打造一個文化陣地
“歡迎參觀‘一園一校兩廣場’,一同見證鄉村法治文化建設是如何在我們泉塘村落地開花的……”近日,湘潭日報記者赴泉塘村采訪,恰好遇上湘鄉稅務部門黨員來此開展“崗村共建活動”,于是隨同著一起參觀。
習近平法治思想主題文化公園總面積達35000平方米,保持了原有的生態,農田、池塘、屋舍儼然,但又有城市公園里一樣的園林造景、游步道、背景音響,公園一角還新增了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園地。法治學校里面有法治圖書館、人民調解室,駐泉塘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、第一書記羅潤強介紹,他們每月會定期邀請村法律顧問為村民授課。憲法廣場地處泉塘村的中心地帶,有憲法石、憲法誓詞、憲法長廊等,這里是村民休閑娛樂的地方,還是兩屆農民文化節的舉辦地和泉塘鎮黨校的現場教學點。車程三分鐘之外是民法典廣場,有民法亭、健身娛樂設施等,宣傳長廊里展示了湖南省法治文化作品征集大賽的優秀作品,草叢邊安裝的宣傳立牌上用“小明的一生”生動介紹了民法典是如何貫穿人的一生的。
“基本上每年打造一個廣場、公園。”羅潤強介紹,該村2019年建設憲法廣場,2020年建設民法典廣場,2021年建設習近平法治思想公園,2022年,他們又在民法典廣場旁增加了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實踐基地等內容,計劃擴建為“永遠跟黨走”生態主題公園。遍布全村的法治文化設施,讓村民在閑庭信步中,能夠做到抬頭見法、聽聲有法、休閑學法,養成了尊法、崇法、守法的良好民風,更凝聚著一種力量,在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中迸發出活力。
德治強基
黨員領著群眾干
“基層治理是個漫長的過程,首先是要黨員干部帶頭,支部形成戰斗堡壘;其次是要為民辦事,讓老百姓感受到村干部是真心實意的。”泉塘村黨總支書記羅立軍介紹,泉塘村2014年與山坳村合并,原來的山坳村是最散的一個村,并村之后,全村劃分為6個網格,支部建在網格上,村干部通過學習改變思想,黨員在實干中做好示范。
在湘鄉,泉塘村是率先逐步實現整村土地流轉,探索適度規模經營的村。村“兩委”班子錨定目標,帶領全村人大干快干。村干部經常不計報酬采摘蔬菜、打包裝車,甚至凌晨趕赴菜市場做批發促銷售。村上黨員積極參加每月12日、26日的義務勞動,自發修繕清掃“幸福大道”美化環境。據不完全統計,在黨員干部帶動下,近3年來,泉塘村義務籌工籌勞7000余個,節約勞務費100萬余元,群眾無償提供40余畝土地用于公共建設和服務,實現了村級建設“零征收、零補償、零矛盾上交”。
“零征收、零補償”是泉塘村在改造村道時創造的先例。這條路困擾了老百姓幾十年,塵土飛揚,坑坑洼洼,下雨就是泥。通過積極向上爭取,這條路的改造被納入計劃,但項目資金不夠怎么辦?村干部把困難向群眾作了說明,大家都說:“羅書記,只要是修柏油路,我們不要任何補償。”此后,泉塘村陸續上馬的公園、廣場等村級建設均做到了“零征收、零補償、零矛盾上交”。
泉塘村還在湘潭市率先實行了垃圾分類、積分兌獎,拆除所有垃圾池,拖走全部垃圾箱,推行垃圾清運付費制,實現全村垃圾不落地。全村垃圾分類、收集、清運、回收,形成了良性互動的運轉體系。
自治領路
從“代民做主”到“由民做主”
走進一戶柵欄環繞、綠樹成蔭的農家庭院,是村民李玲輝的家,同時也是泉塘村17組的“村民議事堂”。
“議事會真是幫我解決了大問題,現在我家再沒有毛毛蟲了!”17組村民羅寺權跟我們說起了這樣一個故事:2021年夏初,羅寺權家旁邊的一棵老樹上生了很多指頭粗的毛蟲,嚴重影響到羅家和鄰居周羅生家的生活起居,兩家都想了很多辦法驅蟲治蟲,但始終沒有徹底解決毛蟲困擾。在17組議事會上,羅寺權提出了這一問題。議事會經過討論,將這一地塊納入美麗屋場建設中,并在會后立即調派機械砍掉了生蟲老樹,經過重新規整土地,栽種綠植,徹底解決了毛蟲問題。
“通過民主商議凝聚共識,就是要打破各唱各的調、各想各的利益。”羅立軍說,“三治”以自治為基礎,法治為保障,德治為高度,最終落實在自治。在泉塘村的34個組,每個組都有一個這樣的議事堂,議事堂的場所都是由村民無償提供。議事堂成為群眾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務、自我監督的場所,讓村民話有地方說、苦有地方訴、理有地方講、事有人去做,從而確保“矛盾不出村、糾紛早化解”。
良好的民主法治環境也是招商的抓手。2022年,泉塘村與綠生成公司、湘蓮公司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,獲得土地租金和入股分紅兩項收入;與湘鄉市本土餐飲品牌“吳記禾”合作,高標準打造集種植、加工、銷售、娛樂為一體的泉長味餐廳,開業頭1個月營業額就超過30萬元。
“以前犁田,趕著牛才下田就到了頭;現在通過土地整理,4丘變1丘,田變平坦了,瘦田變良田。”15組村民龍中秋說,組里議事會達成土地流轉的共識后,他也將家里的6畝多田全部交給了村上,如今,他在本村的農家樂打工,不僅照顧了家里,收入也更有保障。
一審:曾金春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責編:劉璐
來源:湖南法治報